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,曾躬耕于历山之下,故千佛山亦名舜山或舜耕山。据史载:隋朝年间,山东佛教盛行,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,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。 沿盘道西路登山,途中有一唐槐亭,亭旁古槐一株,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。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,即"齐烟九点"坊。登上一览亭,凭栏北望,近处大明湖如镜,远处黄河如带,泉城景色一览无遗。
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。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,始建于唐代,后经历代增建,规模渐大。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“第一弥化”四个篆体字,每字约有4米见方。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,年代悠久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 千佛山之东,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。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,内有一尊头部佛像,高7米,宽4米多,俗称“大佛头”,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。
千佛山风景区以山岳景观为特色,涧谷萦回,地景丰富,具有“雄、秀、奇、险、峻”的特点。景区经古生代奥陶纪,寒武纪海相沉积,受燕山造山运动影响,经亿年风化,形成了以石灰岩低山丘陵和喀斯特谷地组合为主的地貌景观,岩石种类多样,纹理丰富,以石灰岩为主,另有泥晶灰岩、虫迹灰岩、豹斑灰岩、角砾状灰岩、细晶白云岩、燧石结核-燧石条带白云岩、刀砍纹状细晶白云岩以及辉绿岩与闪长岩等岩浆侵入岩,形成的石海景观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景观。
卧佛于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,位于主上盘山路和去万佛洞路的交界处。这尊卧佛,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侧身卧像,花岗岩质,长10米,重50吨, 东西横卧,头朝东,面向北,右手托于头下,身穿通户大衣,面颊丰满,两户宽阔,头上有肉髻螺发,双耳垂户,眉目修长,双眼微睁,胸饰寓意祥瑞的"卍"(音 万)字,给人以慈祥的感觉。
千佛山历史文化悠久,以虞舜文化、佛教文化、自然生态为核心内容,是世界唯一的佛教文化与帝王文化双元共生的名山。千佛山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舜曾躬耕于千佛山下,名传四方,景区内现存有历山院、舜祠、三圣殿、大舜石图园、历山溯源等舜文化景源;千佛山佛教文化发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,留下了兴国禅寺、千佛崖造像等丰富的佛教文化景源;千佛山自然环境优越,古树名木众多,有佛山赏菊、历山揽胜、唐槐怀古、南麓丹霞、慈云探幽等众多自然景源;千佛山传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,有“三月三”民俗文化庙会、“九月九”重阳山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千佛山景区人文底蕴深厚、自然资源丰富、地域价值显著,是国内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自然山体景观,也是济南市民休闲、健身的绝佳胜地,被誉为济南市的“城市阳台”、“天然氧吧”、“生态乐园”。
千佛山“三月三”庙会兴起于元代,以登高祓禊(祈福)、踏青游春为主要内容,近年来又融入民俗文化元素,“观民俗、体验民俗”成为新看点,其间各类民俗表演、各地传统手工艺及各色风味小吃,齐集一堂,精彩纷呈,是千佛山春季游园活动的重头戏。万人相亲大会为有情人寻觅良缘架起鹊桥,成为深受青年朋友认可和欢迎的公益相亲品牌。
秋天天高云淡,神清气爽,正是登千佛山的好时机。沿青石板山路拾级而上,小路两侧的树木有红的、有黄的、有绿的,一丛丛、一簇簇,五彩缤纷,绚烂夺目。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,不时有树叶从空中翩然落下,象一个个翻飞的蝴蝶,落在我们身上,落在蜿蜒的山路上,让人都不忍心踩踏这些美丽的树叶。
冬天,特别是雪后,也是登山的好时机。这时的千佛山银装素裹,满山洁白,透出一种宁静之美。勤劳的园林工人把台阶上的积雪清理地干干净净,你根本不用担心雪后路滑难行。呼吸着雪后清新的空气,我和弟弟争先恐后地往山上跑去,山路上回荡着我们欢快的笑声。经过几次歇息,我们终于登上山顶。看着被白雪覆盖的山林,看着山脚下美丽的家乡,登山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,一种成功的喜悦跃上心头。